近年來以洛陽大華重機為代表的國內礦山機械行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與國外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況且中國企業正日益被視為有力的競爭對手,并面臨著嚴格的技術進口條件和不斷減少的可供引進的技術,甚至以市場換技術的初衷都難以實現。而隨著國際產業轉移的不斷深化以及受中國市場巨大容量的吸引,產能的轉移仍在持續地進行中,但核心技術的獲得仍面臨較大的障礙。國內礦山機械要想盡早領跑世界,必須突破以下幾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自主創新。
在礦山機械制造業的技術供應鏈中,企業的技術一般有三個來源:由社會的公共技術研究平臺提供;企業通過引進技術及消化吸收后所形成的技術;企業自主的原創性技術。但科技體制的改革,使得原來為廣大企業提供共性技術,為行業提供技術來源的這部分功能基本消失。同時,從國家整個創新體系上,產業的創新體系構成缺位,導致在結構上共性技術研究的缺位。而要解決這一難題,還有賴于公共資源的介入與支持。
其次是作為自主創新主體同時也是最活躍的企業在創新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明顯不足。目前,國內企業研發經費投入的強度雖較以往有明顯增加,但與那些國外競爭對手相比,差距甚遠。
第二道防線:消化已經引進的技術并能夠向著技術前沿邁進。
業內人士介紹,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曾引進德國力士樂公司液壓裝置的技術和生產工藝。當時引進技術曾在行業內擴散,目前在液壓行業內仍保有四套完整的技術資料。只是這些技術并未被完全消化吸納。而其中的原因應該說是既簡單又復雜。說簡單,就是長期以來在裝備制造業的體系構建過程中,重主機輕部件的發展模式所導致的后果。說復雜,就是將國外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濃縮至幾十年甚至十年內完成的主觀訴求,必然會造成產業在內涵方面的單薄。而通常的觀點是:國內配套件企業大多屬于中小型企業,行業內年銷售規模能達到10億元的企業屈指可數。因此,在消化吸收和資金投入等能力方面明顯不足。
礦山機械行業只有全力以赴突破這兩道防線,才能贏得話語權贏得市場。